香港《南華早報》社論,中國打響提振經濟防范意外風險的第一槍。全球市場迅速將焦點從美國總統大選轉移到中國經濟財政刺激消息上。
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的6萬億元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是一項及時、有節制和有針對性的措施。
一些投資者和市場觀察人士因數字低于他們的建議而表現得不以為然。部分原因是他們之前預計刺激計劃將采取類似于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的那種震懾性措施。但這并沒有考慮到中國目前面臨的截然不同的內外部因素。
增加6萬億元債務限額,事實上仍是一大進步。更重要的是,官員們明確表示,中國還有進一步刺激經濟的空間,預計還會有更多措施出臺。
6萬億元計劃的重點不僅在于減輕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還在于重振地方政府,它們在中國經濟計劃中扮演重要角色。加上此前宣布的措施,此次增加的6萬億元的債務限額意味著中國的目標是在5年內減少12萬億元的地方隱性債務,使地方政府能夠振興經濟。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出現了反彈跡象,比如最新的貿易數據、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以及零售和消費復蘇。因此,中國政府對實現5%左右的增長目標比較有信心。財政部部長藍佛安表示將采取更多財政刺激措施,包括明年“實施更加給力的財政政策”。
從現在起到明年全國兩會期間,北京將制定更多政策。屆時,在特朗普重返白宮后,包括美國政府主要官員及其貿易和對華政策在內,許多事情都將變得更加明朗。中國政府沒有理由在此之前亮出底牌。
中國已經打響了應對任何意外的第一槍,并明確表示仍有足夠的空間在其選擇的時間內采取行動支持本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