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7-04 瀏覽:135
美國《外交事務》雜志網站文章,要想像中國那樣競爭,那就應該像中國一樣建設。長期以來,中美競爭一直被視為全球經濟中兩個角色對立國家之間的較量:中國是世界領先的生產國,而美國是世界領先的消費國。然而,如今兩國都在試圖變得更像對方,競相實現經濟再平衡。美國能否以快于中國替代來自美國的消費損失的速度,替代來自中國的生產損失?
關于這一問題答案的不確定性,已讓華盛頓從自滿中驚醒。美國前官員庫爾特·坎貝爾和拉什·多希在一篇文章中警告,不要低估中國及其工業產能。他們將美國的主要短板診斷為缺乏規模,即“利用體量來提升效率與生產力的能力”,并主張華盛頓必須聯合盟友來解決這一問題,從而與北京展開競爭。
組建“美國經濟戰隊”或許有助于解決規模問題,但這并不足夠。僅憑規模無法形成美國所需的一體化供應鏈,而這類供應鏈正是中國在過去30年里所構建的。要實現這一目標,美國還需在本土完成獲取原材料、建設基礎設施以及部署技術等艱巨工作。
如果美國想取得類似中國的成果,就必須像中國那樣建設——復制中國組織和調動生產型經濟的某些方式,將速度和集聚效應放在首位。
中國模式的一個典范是其長達數十年的電氣化推進。大約20年前,當中國著手部署全國性電動高速鐵路網絡時,還需要建設配套的電力基礎設施以支撐鐵路系統。此后,中國對電動汽車的投資進一步提升了電力需求,促使電網持續升級,并推動充電站等更多基礎設施的建設。電動汽車產業的興起催生了一條先進的電氣化供應鏈,涵蓋電池、永磁體和儲能設備等領域。在每個發展階段,中國不僅投資先進技術,還注重電網基礎設施建設——這一決策已被證明成效顯著。
中國以驚人的速度實現了先進的電氣化,部分原因是政府的支持,部分原因是其具有競爭力的垂直整合型企業。以中國汽車制造商比亞迪為例:這家企業集團的業務涵蓋了整個價值鏈,從獲取原材料、制造電池到生產電動汽車。同樣,中國一些領先的太陽能公司掌握著太陽能電池板及其組件制造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垂直整合使企業能夠快速迭代和優化其流程,以加速研發,最大程度減少供應中斷,并降低成本。因此,在中國制造太陽能電池板的成本比在美國或歐洲低 65%。電動汽車制造商青睞的磷酸鐵鋰電池,成本僅在2024年就下降了30%。各行業更快地采用成本更低的技術,這反過來又提高了產量,降低成本,從而加速了技術進步。
中國模式為半個世紀以來首次擁抱產業政策的美國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借鑒。盡管硅谷曾信奉“快速行動,打破常規”的信條,但這一原則未能很好地適用于制造業。
為了將自身優勢轉化為生產能力,美國應當有選擇地效仿當今首屈一指的制造業強國,并重新發掘自身能力。美國再也不能倚仗“發明未來之國”的聲譽坐享其成,而是必須建設基礎設施并部署技術,以實現那個“未來”。中國已領會一個關鍵點:子孫后代的經濟繁榮取決于對21世紀工業基礎的投資。現在,美國也該采取同樣行動了。
美國《外交事務》雜志網站文章,要想像中國那樣競爭,那就應該像... ...
2025-08-29美國《外交事務》雜志網站文章,要想像中國那樣競爭,那就應該像... ...
2025-08-29美國《外交事務》雜志網站文章,要想像中國那樣競爭,那就應該像... ...
2025-08-28美國《外交事務》雜志網站文章,要想像中國那樣競爭,那就應該像... ...
2025-08-28美國《外交事務》雜志網站文章,要想像中國那樣競爭,那就應該像... ...
2025-08-27美國《外交事務》雜志網站文章,要想像中國那樣競爭,那就應該像... ...
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