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11-12 瀏覽:2
香港《南華早報》文章,在與中國關系的問題上,英國恐怕會重犯“脫歐”的錯誤,倫敦若任由反華姿態左右政策,恐將重蹈覆轍英國再度讓國內政治表演凌駕于戰略思考之上。最新的歇斯底里圍繞所謂“中國間諜”活動及北京在倫敦新建使館的計劃,暴露出英國外交政策正面臨風險——其決策依據逐漸偏離冷靜的戰略考慮,轉向政治表演。后果可能嚴重:英國正走向重蹈“脫歐”覆轍,為短期的民粹主義收益而犧牲長遠的國家利益。
美國帶來的動蕩正改變全球秩序,擾亂貿易、關稅乃至長期的同盟關系。對英國而言,理性選擇應是保持戰略距離并拓展更廣泛的伙伴關系網絡。但英國的政治氣候令這種平衡幾乎不可能實現。批評英國與中國接觸的人急于將任何合作定性為危險行為,這使得倫敦面臨僅剩一個選擇的風險:依賴華盛頓并幾乎自動地與美國立場保持一致。中方的任何聲明都會被反射性地解讀為威脅,任何(與中國)對話的嘗試則被斥為軟弱。
遺憾的是這一切似曾相識。當初英國“脫歐”就是靠口號和情緒推動。多年后人們清楚地看到,“脫歐”的經濟和外交成本當時被嚴重低估了,現在英國變得更窮更孤立。
如今,與中國有關的問題正面臨演變為下一個“英國脫歐”的風險。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疏遠,不是出于審慎的戰略考慮,而是源于政治上的條件反射。其結果將是英國在最無力承受之際,進一步陷入自我孤立的境地。
所謂的“中國威脅論”致命后果并非來自北京,而是源于英國自身。將接觸等同于綏靖的思維定式正危及英國的長期國家利益。諷刺的是,“脫歐”后,那些反對深化對華伙伴關系的批評者,正將英國的選擇逼向美國是唯一主要伙伴的境地。這并非戰略,而是依賴。從加沙到關稅再到如今的中國問題,英國真的要在每個重大議題上與華盛頓步調一致?
從中國的視角來看,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英國形象。一是嫻熟的外交玩家,精于平衡與務實,能以微妙方式追求自身利益。正因如此,北京曾尋求與倫敦建立更緊密的伙伴關系,寄望于其獨立的判斷力。另一種英國是美國的追隨者,其外交政策僅僅是作為華盛頓的附庸才有意義。如今,后一種觀點似乎日益得到印證。
2012年初抵英國留學時,吸引我的不僅是其文化底蘊、學術氛圍和韌性,更重要的是其開放包容。在完成博士學位并成為國際政治學教授的那些年,我目睹了英國相較其他主要經濟體的衰退以及戲劇性“脫歐”。如今的英國已不復當年那般開放包容,任何與中國有關聯者——無論是學生、學者、科學家還是合作者——都日益受到懷疑。最終我厭倦了這種氛圍,在英生活13年后選擇離開。
如今,作為局外人觀察英國政壇的動蕩,我看到以前的那種政治與經濟斗爭仍在持續。若無可信的增長戰略,英國將無力承受與全球機遇隔絕的代價——而任何明智的繁榮計劃都需與中國開展合作。
英國政界正重蹈“脫歐”覆轍,任由反華姿態主導政策走向。這個已與歐盟分開的國家,如今又面臨疏遠中國的風險,自我受限,以致近乎完全依賴華盛頓。如果倫敦繼續將接觸等同于投降,在權力格局重塑、競爭日益激烈、靈活應對至關重要的當今世界,英國恐將陷入更嚴重的孤立。
香港《南華早報》文章,在與中國關系的問題上,英國恐怕會重犯“... ...
2025-11-12香港《南華早報》文章,在與中國關系的問題上,英國恐怕會重犯“... ...
2025-11-12香港《南華早報》文章,在與中國關系的問題上,英國恐怕會重犯“... ...
2025-11-11香港《南華早報》文章,在與中國關系的問題上,英國恐怕會重犯“... ...
2025-11-11香港《南華早報》文章,在與中國關系的問題上,英國恐怕會重犯“... ...
2025-11-10香港《南華早報》文章,在與中國關系的問題上,英國恐怕會重犯“... ...
202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