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4-02-06 瀏覽:306
新加坡亞洲新聞臺網站2月4日文章,原題:“去風險”是中國制造商品終結的開始嗎? 多年來,美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一直是中國。現在,這種情況變了——從去年開始,墨西哥成為美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這是特朗普政府時期開始的一個趨勢的結果。這也是地緣政治緊張背景下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等“去風險”趨勢的一個例子。
但墨西哥并不是企業遷往的唯一國家,美國公司也不是遷出中國的唯一企業。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瑞安·哈斯表示:“就企業決定通過多元化來更好地滿足自身利益而言,趨勢已經非常明顯。”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中國制造商品終結的開始?有一點很清楚:制造業正在移動。中國公司也在向墨西哥進軍,主要是為了更接近他們的美國客戶。世界貿易組織經濟學家維克多·斯托爾岑伯格表示,這些經濟體中許多國家的出口增長是由從中國進口的增加所推動的。
雖然現在都在談論“去風險”,但在10年前,中國政府就鼓勵本國企業到海外設廠,并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宏偉計劃。
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數以千計的中國企業已經走向海外,尋求更低的土地成本和工資水平。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徐奇淵說,“即使沒有地緣政治緊張……或其他此類沖突,中國產業的轉移仍將不可避免地發生。”
大規模的制造業轉移曾經發生過多次。如今,中國也在向更加以服務業為導向的產業發展,就像七國集團國家的經濟一樣。
盡管地緣政治局勢緊張,中國也在進行供應鏈重組,但一些行業巨頭仍在加大對中國的投資。例如,特斯拉正在上海臨港地區的工廠旁建設一座新的大型工廠,新廠將不僅僅生產汽車。去年,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與中國高級官員見面,他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與特斯拉一樣,許多美國和歐洲公司的很大部分銷售都依賴于中國。
徐奇淵表示,2006年,在華外國企業的出口額大約是其國內銷售額的7倍。2012年前后,兩者基本持平,“在9000億美元到1萬億美元之間波動”。到2021年,外國企業的中國國內銷售額是其出口額的兩倍多。“如果把外國企業看作一個整體,那么他們2/3的業務都是‘在中國生產,在中國銷售’。”
隨著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的崛起,全球化智庫創始人王輝耀認為,跨國公司意識到“中國潛力巨大”。
世界也離不開一些中國制造的產品。例如,就在去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乘用車出口國。中國也是電動汽車的領頭羊。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數據,2018年中國僅占全球電動汽車出口量的4.2%,而到2022年,這一比例達到35%。
中國還控制著全球70%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并供應了全球至少50%的風電設備。因此,西方國家要想實現氣候變化目標,能否對其綠色技術供應鏈“去風險”,還是一個問題。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柯成興說:“從世界各國管理(氣候)轉型的方式來看,我的感覺是,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會代價高昂。如果你想拯救地球,就不能喋喋不休地指責別人的價值觀與你不同。”
哈斯也表示,“一個簡單的現實是,世界上的許多領先技術都在中國。如果美國想盡快取得進展,那么就需要與中國合作。”
新加坡亞洲新聞臺網站2月4日文章,原題:“去風險”是中國制造商... ...
2025-07-04新加坡亞洲新聞臺網站2月4日文章,原題:“去風險”是中國制造商... ...
2025-07-04新加坡亞洲新聞臺網站2月4日文章,原題:“去風險”是中國制造商... ...
2025-07-03新加坡亞洲新聞臺網站2月4日文章,原題:“去風險”是中國制造商... ...
2025-07-03新加坡亞洲新聞臺網站2月4日文章,原題:“去風險”是中國制造商... ...
2025-07-02新加坡亞洲新聞臺網站2月4日文章,原題:“去風險”是中國制造商... ...
2025-07-02